9月20日,深圳市南山区惠民综合服务社副总干事廖文霞受邀参加了由《社会与公益》杂志社与益网公益互联共同举办的慈展会“直播间”活动。
以下为访谈内容:
《社会与公益》:贵机构为本届慈展会带来了哪些优秀公益项目?
“南山区残疾人家属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于2009年11月正式成立,以精神康复者及家属为主要的服务对象,提供精神康复服务、家属服务、公众服务、心理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中心开办5年来,开展了大小活动、小组、训练班8000余场,服务约3万人次,有效的帮助康复者增强自理、职业和社会的适应能力,重拾生活的信心;同时,家属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得到很好的缓解,并建立起强大的家属互助资源网络,从而大大促进了精神康复者及家庭更加和谐。
中心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由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团队坚定“多元合作,提供专业服务”服务信念,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专业的精神康复者手法,共同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元化的公益服务。
“爱心店销售达人”: 模拟超市形态及其运作方式开设的一个简单小卖店。中心配备一线社工训练精神康复者的职业技能。爱心店的作用是通过销售训练学习,引导康复者了解自力更生的方式与技巧,提升生活能力和职业技能,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巧手坊”:以建立精神康复者互助生产小组为目标,鼓励精神康复人士发挥自己所长,主要是通过训练,使康复者动手操作、稳定性、耐心、细心、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和提升。同时,积极为精神康复者建立各种售卖平台,真正促进精神康复者实现其价值。(售卖人员均由担任,已开发多种产品,包括手工皂、发卡、手链、项链、相框、丝网花、川崎玫瑰、串珠工艺等)
“飞跃义工队”:由康复者、家属及社会人士相融合的义工队伍义工队内分工明确,由队员自行管理,社工协助义工队的组织及发展。该义工队向精神康复者、家属及社会其他弱势群体输出义工服务,以令精神康复者感到自身与社会人士的平等及价值感,为精神康复者提供发展社交技巧及人际沟通的环境,促进精神康复者发展潜能、贡献社区,提升自我及公众形象。同时,另社会人士看到精神康复者及家属的能力。
社区中心的“星星河妈妈俱乐部”: 关注社区服务人群中的中青年妈妈群体,一类是因为过于家政化生活而社会功能失调的全职妈妈,一类是因为过于职业化生活而家庭功能失调的在职妈妈,以优势视角多角度多方位地介入她们的生活困扰,发掘她们的潜能,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为她们搭建生活互助、自我增能、社区参与和自我实现的平台,使她们在和谐自我、和谐家庭和和谐社区的发展中兴起发光,如星星河美丽绽放。
《社会与公益》:贵机构发起这些公益项目的原因是什么?请介绍这些公益项目的产生背景以及贵机构做这些公益项目的优势。
“南山区残疾人家属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A. 据2006年深圳居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每10年一次),深圳居民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21.19%,高于国内同类调查的水平。而1.41%的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亦为全国最高。结果表明,年轻的深圳正面临严峻的心理卫生形势。
B. 医疗资源却严重缺乏,深圳仅有0.2-0.3 张,落后于全国很多,而精神病患的前期发现及出院后的科学康复工作普遍较为空白,即做好精神病的预防及出院后康复工作亦将大大减少精神病患病率及复发率。而当时社会在此处的服务几乎属于空白。
C. 90%以上长期呆在家中由家属负责照顾,这为患者家属在生理、心理、精神及经济方面都带来巨大的压力,而社会并未提供足够的支持。
D. 精神类残疾人及其家属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急需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接纳,但当时深圳市还没有服务精神类残疾人及其家属的专门项目。
“爱心店销售达人”、“巧手坊”均是在服务过程中发现不同的精神康复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协助他们开发实现职业训练及自我价值的平台。现今,“爱心店”已基本由康复者自行运营。“巧手坊”也成功开发了多种手工产品,并得到市场上的欢迎。
“星星河妈妈俱乐部”:关注社区服务人群中的中青年妈妈群体,一类是因为过于家政化生活而社会功能失调的全职妈妈,一类是因为过于职业化生活而家庭功能失调的在职妈妈,以优势视角多角度多方位地介入她们的生活困扰,发掘她们的潜能,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为她们搭建生活互助、自我增能、社区参与和自我实现的平台,使她们在和谐自我、和谐家庭和和谐社区的发展中兴起发光,如星星河美丽绽放。
《社会与公益》:贵机构的宗旨是什么?这些公益项目代表了贵机构的哪些理念?
我机构的服务宗旨是:向社会有需要的人提供优质服务,全面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素,促进公平正义,体现社会文明,增进社会和谐。
最开始我机构的成立是应残障人士的服务需求而成立,随着这些年的服务,我们发现不仅残障人士有服务需求,他们的家属及社会人士均有弱势的一面,弱势这个词是相对的,残障不等同于弱势,残障有优势的地方,而每个人亦可能有弱势的一面。所以,在后期我们机构的理念注重于服务有需要的人,促进个人能力的展现、互助增能、社会参与、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不像过去那样局限。
《社会与公益》:这些公益项目的特色和亮点有哪些?
“南山区残疾人家属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开展精神康复的服务,结合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弥补精神康复过程中患者生理以外的生活适应、职业培训、潜能开发、自信心的提升、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为精神康复者建立心灵的驿站,并致力于建立一个支持、接纳的社会环境,呼吁社会人士关注自身精神健康的同时消除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促进社会共融。
“爱心店销售达人”:规模化、职业化模拟超市训练,按照成员的能力呈阶梯性培训、考核及晋升,通过培训康复者销售技巧(如接待、清点货品、进货、登记、结算等),培养康复者与人交往的技巧及培养康复者分工合作的团队意识,使精神康复者得到实际的职业康复,并回归社会。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不同,第一阶段是基础知识培训运用 如店铺清洁、货品摆放,第二阶段是采购货品(留意货品销售情况、选取合适商品采购、致电供货商订购商品等)、盘点货品(包括货品种类、数量、是否过期等),第三阶段是登记处理营业额账目(点算帐目、营业额及收支额账目计算和利润计算等)、爱心店宣传(包括特价商品处理和新品上市推广)争取外联,扩充规模,将爱心店移至室外,对外开放。爱心店的成员将定期召开发展会议,商讨爱心店的运营及发展计划,充分做到会员自助的目的。
“巧手坊”:不同于“爱心店”的职业训练模式,更加注重自觉自助互助的理念,由感兴趣的会员组成一个生产互助小组,一同摸索、研究、尝试制作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在这个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大家收获到工作及合作的快乐,并提倡公平贸易的理念,成员们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在销售或宣传过程中,成员们有意抹去“残疾人”的身份,期望能够真正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社会的认可。
“星星河妈妈俱乐部”: 居民自助互助做的比较好,部分义工资源源于服务对象,妈妈们乐于互相分享;将艺术融入生活-油画典范。截止目前,请介绍下这些公益项目的进展情况?
“南山区残疾人家属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学习和运用香港先进的社会服务理念和模式,拓展服务内容和水平,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构建新型的精神病康复服务体系的精神。截至2014年7月31日,服务康复者会员115人,家属会员132人,日间训练会员32人,康复者小组234个,家属小组86个,心理健康小组40个,讲座92个,义工活动81个,大型活动104个,累计服务人次24000余人次。中心的稳步运行是全市精神康复服务工作的一大创举,是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的有益实践。
“爱心店销售达人”:第三阶段是登记处理营业额账目(点算帐目、营业额及收支额账目计算和利润计算等)、爱心店宣传(包括特价商品处理和新品上市推广)争取外联,扩充规模,将爱心店移至室外,对外开放。
“巧手坊”: 已开发多种产品,包括手工皂、发卡、手链、项链、相框、丝网花、川崎玫瑰、串珠工艺等。现通过与超市合作、定期展卖、公益机构订货等方式销售,亦有在筹备与更多超市、商店合作拓展销售渠道。
“星星河妈妈俱乐部”: 横向群体和子项目已铺开,在社区内大受欢迎,几近人人知晓 妈妈俱乐部。项目深度还需继续挖掘 。
《社会与公益》:您参与实施了哪些项目,是如何参与其中的?做出了哪些事?
参与了南山区残疾人家属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项目筹备及运作过程。撰写项目方案、与港方及政府沟通、摸索本土化服务模式等。
《社会与公益》:您和您的团队在推进这些公益项目的过程中,有哪些感人事例可以分享给我们?
精神康复项目第一年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晚上11点,大家都充满激情,并且聆听了很多精神康复者家庭的坎坷故事,再后来我们成为他们的同行人,大家像朋友一样,互相支持、逐步充满正能量。有太多太多···
《社会与公益》:目前,这些公益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效?
精神康复项目:先后帮助近百名精神康复者实现良好的康复,成功的回归家庭,并逐步回归社区。建立了一支强有力家属互助网络及帮助他人的义工队伍。
“星星河妈妈俱乐部”:已初步形成社区居民互助网络,增强了居民往来,且在俱乐部各项技能中 妈妈们普遍掌握了 美食 油画 等技巧,俱乐部的妈妈都是热爱生活的美妈。
《社会与公益》:参与这些公益项目的政府机关和合作伙伴如何评价贵机构的工作?
我社承办该精神康复服务项目已近四年,在深圳市内是第一家开展精神残疾家属资源中心,服务效果显著,先后迎接国家、省、市、区相关单位或领导的参观指导,并多次与国内外同行机构、专家、学者进行机构康复服务经验的交流,在深圳市乃至广东省内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及知名度。2011-2012年,以96分的优异成绩通过深圳市精神康复专家评审组的考核。
区妇联、街道妇联高度认可和支持“星星河妈妈俱乐部项目”;义工老师等合作方非常喜欢社工的服务态度和项目思维等
《社会与公益》:这些公益项目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
《社会与公益》:近年,这些公益项目获得了哪些奖项,社会影响力如何?
A.中心负责人廖文霞先后接受深圳广播电台、深圳市残联、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邀请,提供精神健康知识的培训或讲解。2012年10月,廖文霞受邀参与由北京大学医学院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办的“2012年中-美精神康复与医务社会工作研讨会”作主题性发言。
B.中心的康复服务小组案例获得2011获得深圳市社会工作优秀案例创新奖;
C.中心的康复服务个案获得2012年度深圳市社会工作优秀案例金奖;
D.中心的康复服务个案获得2013年度国家民政部颁发的社会工作优秀案例银奖;
E.中心负责人廖文霞获得2013年度“中国最美社工”荣誉称号;
F.2013年,获得“广东省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三等奖。
《社会与公益》:贵机构对这些公益项目的未来规划是什么样的?
结合我机构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进一步拓展精神健康服务事业,带动同行业的交流探讨,致力于发展中国精神健康社会服务视野;将平实、接地气的社区妈妈俱乐部服务形式结合不同社区情况进一步发展,发挥妇女在社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